三十三、第一共和国:在无序和混乱中盲目前行

第一共和国:在无序和混乱中盲目前行 (1911—1926)
    1910年宣告成立的葡萄牙共和国是继法国和瑞士之外欧洲第三个共和国,也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君主制而建立共和的国家。在各国强大的君主制势力面前,本来就积贫积弱的葡萄牙的共和之路注定将是一条极端坎坷的羊肠小道。
    共和国革命成功后,立即开始筹备大选。1911年7月19日,普选产生了全国立宪会议,8月21日,颁布了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葡萄牙是一次议会制的共和国,议会分上下两院,均以普选产生;下院每三年改选一次,上院每六年改选一次。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四年,由议员投票选出;总统组阁,并提名一名阁员担任内阁主席(presidente do Ministério),也就是总理,政府首脑。由于政府由议会产生,所以政府合不合格完全取决于议会的态度。也就是说,只要议会提出不信任案,总统就必须解散内阁。这也为日后混乱的政治局面埋下了伏笔。
    共和国成立之后,共和党人内部的矛盾立即便爆发了出来。旧贵族和大资本家的右派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左派争论不休,论战不断。从1911年到1912年,从共和党内部产生了三个新的党派:以阿丰索·科斯塔(Afonso Costa)为首的民主党是左派,以布里托·卡马术(Brito Camacho)为首的联合党是右派,安东尼奥·若泽·德·阿尔梅达(António José de Almeida)领导的进步党是中间派。从此共和党便成为了历史名词,第一共和国的政治生活开始由这三个大党轮流主导。
    实际上,民主党在成立以后一直是国会第一大党(除了1921年那一届国会以外);可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取得过绝对多数席位,每次都要联合其他党派才能够执政。可想而知,内阁是换了一届又一届。第一共和国短短的十六年,就有八位总统和不下三十位总理,而内阁更是多达50多届!仅仅1920年一年的时间,内阁就更换了八次。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葡萄牙社会。罢工和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保王党人也蠢蠢欲动,伺机复辟君主制。
    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右派首先坐不住了。1915年1月,共和国总统阿利亚加(Arriaga)解散了政府,提名他的朋友、右派的代表人物皮门塔·德·卡斯特罗将军(general Pimenta de Castro)为总理。但是,对于刚刚成立不到五年的葡萄牙共和国来说,建立右派的强权统治还是太早了点。5月14日,里斯本爆发武装叛乱,卡斯特罗将军被推翻,民主党人重新执掌了政权。
    政局暂时稳定后,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葡萄牙面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还是不参加。经过讨论,左、中、右三派竟然空前一致的团结了起来:参战!不为别的,就为殖民地。如果继续保持中立,战后葡萄牙的殖民地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再说当个战胜国也可以得到战争赔款,这样好歹能缓解一下财政连年赤字的窘境。权衡利弊之后,葡萄牙决定站在协约国一边。民主党和联合党组成了“神圣同盟”(União Sagrada),成立了战时政府,并于1916年在里斯本港扣留了德国的船只,正式向德国宣战。1916年底,五万五千名葡萄牙远征军(o Corpo Expedicionário Português,CEP)开赴法国,参加了惨烈的索姆河会战。可怜的葡萄牙人被英国和法国安排在了前沿阵地,损失惨重。
    在后方,参战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葡萄牙本来经济底子就薄,参加大战之后经济更是越来越差劲;1913年以来的财政赤字在参战之后迅速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全国各地一片民怨沸腾。在这个背景下,一次新的军事政变发生了。1917年底,趁着总统离开首都去外地视察的机会,军事学院的士官生们在教官西多尼奥·帕伊斯(Sidónio Pais)的带领下发动叛乱,推翻了政府。随后举行了葡萄牙历史上第一次直选总统,帕伊斯顺利“当选”,建立了一个表面上是总统制,实际上是军事独裁的政权,称为“新共和国”。可是不到一年,帕伊斯便被政敌暗杀。葡萄牙陷入了新的混乱。里斯本重新建立了“老共和国”的议会制,而在波尔图,一些激进的保王党军人建立了一个在葡萄牙国王名义下的联合执政政府,控制了北方的数个省份,史称“北方君主制”(Monarquia do Norte)。于是在刚刚结束了大战的情况下,葡萄牙国内又爆发了内战。还好两个月之后保王党人便遭到了彻底失败。
    这时大战已经结束,葡萄牙也保住了海外殖民地,按说经济状况应该走上正轨了;但是由于帕伊斯开了个坏头,再加上极右的法西斯势力开始在欧洲各地兴起,葡萄牙也陷入了接连不断的政变中。1921年10月19日,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血腥之夜”(Noite Sangrenta)事件,叛乱的军人射杀了多名阁员,连总理也在当天晚上丢了性命。1925年4月和7月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军事政变。除了如此脆弱的政局之外,葡萄牙在战后还陷入了一系列的严重危机之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项:
    人口的过分集中。共和国成立以来大批农民不断涌入城市,带来了一波城市化的高峰;但是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健康,因为大量的人口都集中在了里斯本和波尔图这两个城市。饥饿、失业、犯罪等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战后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政府每每被搞得焦头烂额。
    农业上的“饥饿法令”。共和国成立后,依然沿用1889—1899年的一系列旧的农业法令。显然这些在君主制时代制定的法律是保护大农场主和大庄园主的利益的,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其中有一项法令规定,当国产的粮食足够消费的时候,禁止进口来自外国的粮食产品。保护本国的农业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人口迅速增长并且过分集中的情况下,葡萄牙的粮食生产能力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参加了大战,葡萄牙的面包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每天能够买到一块面包成为了许多城市贫民的梦想。而政府还是坚持不进口粮食以便保持高价格。农场主大捞了一笔,而穷人被迫挣扎在生死线上。人民群众将这项法令怒斥为“饥饿法令”;甚至在一次首都的游行示威中,一些家庭妇女用围裙兜着石头,高呼口号“这就是共和国给我们的面包”!1917年底帕伊斯领导的那次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已经被饥饿逼迫到了一定程度。
    工业被外国资本控制。葡萄牙的工业革命进程比欧洲其他国家都稍显落后,这是由于工业革命所需要的煤铁等资源葡萄牙都不丰富,都需要依赖进口。工厂数量、就业人数、生产的产品等等数字比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都要少许多。同时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资本大量涌入葡萄牙进行投资,尤其是英国,依仗着英葡两国传统的同盟关系,在葡萄牙捞到了许多好处,甚至控制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比如说交通业和银行业。
    共和国最大的问题:财政。刚才就已经提到了财政赤字问题。其实在共和国之初,阿丰索·科斯塔的几届政府在财政上还是有些作为的,起码保
证了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但是之后的政府就不行了。再加上参战,财政赤字一下就蹿了上去。停战后,赤字水平慢慢的滑落下来,但是货币又开始大幅贬值。共和国成立以后废止了旧货币“雷阿尔”(Real),发行了新货币“埃斯库多”(Escudo,葡盾)。但是这种货币从一出世就遭遇了贬值的厄运,大战以后尤甚。1919年一英镑兑换7.4埃斯库多,转眼到了1924年,一英镑就可以兑换127.4埃斯库多了。政府无奈之下抛售白银,结果引来的是更大幅的贬值。
    在这种情况下,日渐流行的法西斯集权主义思想变得越来越流行,共和国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其实早在大战前法西斯主义就开始在葡萄牙抬头了。1910年以后,在一些旧贵族、农场主、城市大资产阶级之中开始兴起一种思潮,被称为“卢济塔尼亚整体主义”(o Integralismo Lusitano)。该思潮强调葡萄牙民族的独立自主,要求摆脱外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解决农业和饥饿问题,惩治腐败,平衡财政收支。帕伊斯本人虽然不是整体主义派的,但是他的“新共和国”却任用了一大批整体主义者。整体主义的主张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认为整体主义时髦,整体主义能够改变国家现状,还认为主张整体主义就是社会精英的标志。日后这些人成为了集权统治的民间基础。
    后来,整体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历史悠久的科英布拉大学,一些右翼知识分子不满于共和国所实行的打压天主教的政策,成立了天主教民主学术中心(o Centro Académico de Democracia Cristã),一些保王党人和保守的天主教徒纷纷参加。1917年,这些保守派的教授和大学生又成立了葡萄牙天主教中心党(o Centro Académico de Democracia Cristã),开始参与地方选举活动。右翼势力开始蔓延了起来。
    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功地建立起来了法西斯独裁政权。这一个消息大大的鼓舞了葡萄牙的右翼极端分子。他们加紧了各种活动,伺机推翻共和国。一些左派的知识分子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个倾向。他们联合起来,创办了“新收获”(Seara Nova)期刊,以此为根据地,向右翼法西斯势力展开了口诛笔伐。1926年三月,“新收获”组织了一次“反法西斯周”活动,向葡萄牙民众详述了集权统治的种种危害,号召人民起来抵制法西斯主义。
    但是,两个月后,共和国就被推翻了。


民主党党魁阿丰索·科斯塔


葡萄牙士兵在法国前线的战壕中


西多尼奥·帕伊斯


《新收获》期刊

  • Related Posts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2015年12月12日下…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葡萄牙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