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二月嘉年华
索泓依
中国农历春节来临之际,巴西也迎来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狂欢节。每年的2月中下旬,巴西各地都会举办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在为期3天的节日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尽情融入这场盛况空前的街头狂欢。
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狂欢节是许多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将这个节日的雏形带到巴西,它就和当地居民乐观奔放的性格一拍即合。随着岁月流逝,狂欢节成为最受期待的全民庆典。
狂欢节是巴西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这个移民国家而言,狂欢节的演变过程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生动注解,同时也流露着一种包容的情怀。15世纪,葡萄牙传统天主教节日“忏悔节”随着殖民者漂洋过海来到巴西。在巴西历史上第一个首都萨尔瓦多,在最初的狂欢游行中,人们互相投掷面粉和水球,对这种单纯的、恶作剧式的游戏乐此不疲。
19世纪中叶,音乐和舞会出现在了狂欢节上,贵族们穿戴着从欧洲买来的盛装和面具从白天跳到黑夜,节奏明快的乐曲也走上了街头。奴隶制废除后,更多的黑人加入到游行中,融合欧洲白人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桑巴成为主角,狂欢节越来越全民化。今天的巴西狂欢节充满历史的积淀,无论欧洲裔、非洲裔还是印第安裔,每一个巴西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宿。
有人根据单词的发音将狂欢节译作“嘉年华”,与这个节日的精神实质有种巧妙的契合。它主张的是抛却烦恼和矜持,纵情歌舞,肆意抒发,享受自由和欢乐的时光。在这几天里,人们极尽想象,看不完的奇装异服、跳不完的舞、数不清的罗曼史,给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这种欢乐的气氛也吸引着来自异国他乡的旅行者。狂欢节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商业化运作使狂欢节游行变得更加华丽恢弘。最负盛名的里约热内卢“桑巴大道”,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外国游客前来观看表演。但在当地人心中,融入的意义远大于欣赏,回归街头的狂欢节才是更多人的向往。在里约热内卢,从每年的1月开始一直到狂欢节结束,有大小300多支队伍在不同的社区举办街头巡游。从老人到儿童,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更符合民众记忆中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
今年的狂欢节正值巴西经济深陷衰退、各类经济指数持续下滑。多地政府财政预算捉襟见肘,被迫大幅缩减狂欢节开支。奥梅罗·费雷拉在1959年创作的狂欢节经典主题曲《给我点钱》此刻恐怕最能代表狂欢节活动筹办者们的心声。危机之下,人们也许正承受着失业、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在大多数人心中,无论经济如何萧条、生活如何艰难,狂欢节永远是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