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希望”塞巴斯蒂安

“希望”塞巴斯蒂安 (1554—1578)
    塞巴斯蒂安(D.Sebasitão,按照葡语读法音译的话应该是塞巴斯蒂昂或塞巴斯蒂奥比较贴切;这里照顾到大家的习惯译成了塞巴斯蒂安)刚刚继位的时候是他的奶奶、若奥三世的妻子卡塔琳娜摄政;但是由于她是西班牙卡洛斯五世的亲妹妹,所以她的摄政招致了葡萄牙舆论的非议。1562年她在压力下将摄政王的位置交给了当时若奥三世唯一活着的弟弟,身为红衣主教的恩里克。小塞巴斯蒂安便开始受到叔爷爷的悉心管教。当时由于香料贸易的巨大亏空引起的社会危机已经日益严重,国内舆论开始指责对东方的经济扩张政策。而复兴帝国的希望,便被民众寄托在了这位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身上。但是塞巴斯蒂安稚嫩的肩膀能承受起“希望”(o Desejado)这个名号么?
    1568年,塞巴斯蒂安14岁,开始亲政。他从小就被军事上的英雄主义和葡萄牙是受到威胁的基督教的救星的思想填满了脑子。估计是那些主张继续与摩尔人进行圣战的守旧的贵族趁着香料贸易出现问题的时机将东方坏、北非好的观念灌输给了年幼的国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穷兵黩武的倾向也日趋严重。1572年,可能是受到《卢济塔尼亚人》公开发表的鼓励,塞巴斯蒂安在发给卡蒙斯一笔奖金之后就组织了一场远征,但是未及出发,集中在里斯本港口的船队就因为突遭风暴而毁于一旦。两年之后,他又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全国人民拿起武器等待他的召唤。历史又在上演那一套老路:用对外战争转嫁国内危机。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一个理由。
    1576年,理由终于来了。摩洛哥发生了政变,组建了亲土耳其的政府;于是塞巴斯蒂安借口土耳其想霸占北非、威胁伊比利亚半岛而对摩洛哥宣战。1578年,24岁的葡萄牙的“希望”率领着一万八千人(其中包括五千欧洲雇佣兵)在非洲登陆了。他不顾在北非有经验的老将军的劝阻,率领军队远离海岸深入内陆,主动前去迎战摩洛哥军队。1578年8月4日,两军在阿尔卡塞尔·吉比尔(Alcácer Quibir)相遇。结果又怎么样呢?葡萄牙军队一半人丧生,一半人被俘;许多大贵族就此将自己的性命或全部家产葬送在了北非(因为要从摩尔人那里赎回俘虏需要很多金钱);踌躇满志的国王也在战斗结束后不知所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国内的普通民众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于是在民间开始流传国王没有在北非战死,他会在某个大雾弥漫的清晨重新回到里斯本来的传说。此后的几个世纪,借着一个半文盲鞋匠写的一些半文不白、文理不通、语焉不详的所谓预言诗(后来据考证,这些诗是为了讥刺若奥三世将一个小镇和这个镇的税收权送给他的弟弟当结婚礼物的事而写就的),盼望塞巴斯蒂安回国的思想风潮在整个葡萄牙流行了起来。农民起义的时候往往有人冒充回国的国王进行鼓动宣传;后来贵族阶层反对西班牙的吞并的时候也利用了鞋匠的预言诗;1640年新王朝建立以后,鞋匠的预言仿佛得到了应验;里斯本大主教下令将鞋匠的塑像放到祭坛上当成圣人来供奉;新国王若奥四世甚至宣布只要塞巴斯蒂安回来,他就立即让出王位。更夸张的是19世纪拿破仑占领伊比利亚半岛之后,里斯本市民之间还流传着塞巴斯蒂安会回来解放葡萄牙的传言。有一次一艘俄国军舰停靠在了里斯本,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塞巴斯蒂安就藏在这艘船上,结果港口各处都挤满了等待国王登岸的人群。为此法国占领军司令儒诺(Junot)大为光火,下令武力驱散人群,并骂道:你们等待的那儿是什么国王,明明是法国的敌人英国人!这种思潮后来还传到了巴西,并于1897年引起了一场起义。这是塞巴斯蒂安造成的最后一场悲剧了。
    究其原因,骑士的伦理观是这场思潮的罪魁祸首。对于骑士来说,看见国王面临危险时就应该挺身而出,替国王去死;凡承认看见国王遇难而又没有替他去死的人是非常可耻的。所以自然没有人说自己看到了塞巴斯蒂安战死疆场。现在“塞巴斯蒂安主义”(Sebastianismo)一词在葡萄牙语中形容的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怀旧情绪或对某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无谓的妄想。“国王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会回来的。”(O rei há-de voltar numa manhã de nevoeiro.)当听到葡萄牙人这样说的时候,他/她多半又在自嘲自己的某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塞巴斯蒂安标准像,胡子还没长好呢


阿尔卡塞尔·吉比尔之战。看来葡萄牙人是中了摩尔人的口袋阵。

  • Related Posts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2015年12月12日下…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葡萄牙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