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美好回忆”若奥一世

“美好回忆”若奥一世 (1357—1433)
    “在这个时期里兴起了一个新的世界和一代新人。从前那些因为身份低微而不足挂齿的人家的子女,今日由于他们的功劳和贡献被封为骑士,人们立刻按照新的家族和姓氏称呼他们。另外一些人要求恢复早已遗忘了的贵族封号。因此,这个昔日的统帅、后来的国王就按照头衔和官职,把这些人安排在显赫的地位上,以致他们的后代也被称为‘阁下’,受到莫大的尊敬。” 
    上面这段话是从编年史学家费尔南·洛佩斯的著作中摘抄下来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若奥一世上台后把推举他的大商人、城市资产阶级和贵族通通褒奖了一遍,没有封号的加封号,没有头衔的加头衔。这些人自然对国王感恩戴德,忠贞不二,再加上战乱过后休养生息,他统治下的这一段日子还算太平。于是乎在他身后便得了这样一个外号:“美好回忆”。
    但是,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贤德之君。别看他没当上国王之前处处示弱,但是登基以后的所作所为绝对能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边境平定、战事结束后,一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好戏就上演了。努诺·阿瓦勒斯大公当时凭着赫赫战功,几乎已经成为了半壁江山的主人。其实这些土地都是为了奖赏他出生入死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国王亲自给他的。但是,为了防止功高盖主,后来还是国王本人,以种种借口,把这些土地差不多又都收回去了。而后,国王又施加压力,让他的一个私生子与大公唯一的女儿成了亲。这样,这位英雄人物的庞大家产等于是落入了国王自家人手里了。这桩政治婚姻还是日后布拉干萨公爵家族的起源。这个家族日后建立了下一代王朝(仔细一想这几个王朝其实都是一脉相连的传下来的,相比之下咱们的理念可就先进多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算是一穷和尚也能最后当成皇帝,哈哈)。大公失望之余退隐修道院,从此不问世事,在修行和静思中度过了余生。除此之外,国王的权力在新的王朝中被大大加强了。虽然宫廷议会经常开,但是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取消了革命时期的市民自治组织“24人委员会”,恢复了曾经取消的农村强制劳动的法令,重新开始发放贵族津贴,甚至在登基后不久,国王就离开了里斯本,离开了拥戴他上台的广大市民,搬到了科英布拉,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可怜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老百姓们,辛苦了半天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可见,这新王朝的建立并没有在实质上解决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农业依然歉收,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依然存在,暂时稳定的表象下隐藏着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重磅炸弹。作为一个已经老练起来了的国王,若奥一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怎么办?从古至今,转嫁国内危机的方法只有一条屡试不爽,那就是枪口对外,发动战争。随着北非商业重镇休达(Ceuta)被葡萄牙人攻陷,大航海时代正式揭开了序幕。
    为什么偏安于欧陆一隅的这样一个小国竟然充任了大航海时代的先锋呢?除了要转嫁国内危机以外,具体说来还有以下这些原因:
    地理优势:葡萄牙地处欧洲西南端,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拥有长长的大西洋的海岸线;并且深水良港众多,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人力资源:自古以来渔业就是葡萄牙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再加上自迪尼士以来迅速发展的与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和意大利诸国)的海上贸易活动,经验丰富的水手、技艺高超的造船工、热衷于海上贸易的商人在葡萄牙是比比皆是。不然哥伦布大老远的来葡萄牙实习干什么?
    政治环境:新王朝的建立毕竟带来了暂时的稳定,没有内战也没有外敌入侵;而且上文也提到过,葡萄牙的边境线相当稳定,几百年来没什么变化,号称欧洲最古老的边境线。内陆稳定了当然好腾出手来搞海外扩张。
    社会条件:贵族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荣耀,僧侣渴望将基督的福音传遍全世界,商人渴望攫取更多的利润,平民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句话:葡萄牙全国上下都支持出海。
    科学技术的发展:三角形帆的采用使得逆风航行成为了可能;小型快帆船caravela和高帮大型商船Nau相继应用于航海,前者能以之字形在逆风的环境下快速航行,后者则能携带大量货物往返于几大洋之间,大大方便了贸易往来;由于长期与阿拉伯人打交道的关系,指南针被后者传到了葡萄牙人这里。再加上星盘、日规、天体高度测定仪等等仪器的应用,远离海岸线的航行便可以得到实现;最后,绘制航海图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这些背景下,葡萄牙人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地走在了全欧洲的最前面。
    在同卡斯蒂利亚签订和约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415年的八月,若奥一世和他的四个王子率领一万九千名陆军、一万七千名海军和二百艘战船踏上了攻占休达的征程。向北非的阿拉伯人开战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对商人们来说,休达是直布罗陀海峡地区的重要商埠,而且其本身是一个绿洲,农业发达;对于贵族来说,他们终于有事可做了,因为他们的职业便是打仗;对于国王来说,这场战争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又能为今后进一步在北非扩展殖民地打下基础。于是战争发生了。凭借准备充分,葡萄牙人一举攻下了休达。但是,战争前的那些期望并没有实现。阿拉伯人在休达被占领之后改变了他们的商路,贸易中心的地位从此不复存在;不仅如此,休达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变成了直布罗陀地区几大势力(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你争我夺的前沿阵地。为了保住这块地盘,葡萄牙在休达上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城市不但没有为王国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成为了“人力、武器和金钱的最好的消耗地”。你说这是何苦呢?
    多半是因为休达这块鸡肋的原因,葡萄牙国内主张对外征服的势力分成了两派。商人们注重的是实际利益,看到在北非攻城略地成本高昂,赚不到利润,他们便要撤资了;那么投资到哪里呢?他们看好的是浩瀚的大西洋和未知的非洲大陆南部。要是能找到到达东方的新航路自然是再好不过。但是贵族不干。这帮假正经还是抱着和异教徒作战以赢得荣誉的那一套老思路。在北非纵横驰骋才是骑士应该做的事情。驾船出海那是市侩的勾当。咱贵族不干。这两派势力反反复复,你来我往,斗争不断;虽然从整个大航海时代上来看,是前一种势力占了上风,但是守旧派总是要复辟的,后者也曾经左右过王国的对外政策,而且影响还不小。这些在以后都会陆续讲到。
    商人们想开辟新航路,必须要在国王身边找到自己的代表人物才能对国家政策施加上影响力。开始的时候他们找到的是财政总监若奥·阿丰索,正是后者向国王提出了征服休达的建议;后来休达没有取得成功,商人们便又找到了一个代言人,以支持他们的航海计划;这个人便是人送外号“航海者”的恩里克王子(Inf
ante D. Henrique, o Navegador)。
    恩里克王子(1394—1460)是若奥一世的第五个孩子,成人后被授予基督骑士团团长一职。1415年率领麾下军队参与了休达战役。战后,他也感到北非只能是个砸钱而不是赚钱的主儿,于是在阿尔加维的萨格勒士(Sagres)投资建立了一所海事学校。航海家、骑士、传教士、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船工等等各色人等汇集在这个学校里面,凡是和航海有关的人,就能在这所学校里面遇到(听起来像战国四公子养食客一样)。能有这样一个对航海感兴趣的王子真是葡萄牙的一大幸事。商人们迅速聚集到王子的周围。而王子也真舍得向远航上面花血本,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钱,而且“利用职权”动用基督骑士团的财产和人员支援航海事业。大航海开始阶段地发现其实都是通过这种半官方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比如1418、1419年马德拉群岛(Madeira)的发现和1427年亚速尔群岛(os Açores)的发现都是这样。因为恩里克王子在航海事业上的杰出贡献,1418年至1460年的一系列航海发现也被称为“恩里克发现”(Descobrimentos Henriquinos)。
    1433年若奥一世升天,躯体葬在了为了纪念阿茹巴洛塔战役的胜利而建造的圣玛丽亚胜利修道院(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a Vitória)内。这座又称为战役修道院(Mosteiro de Batalha)的建筑被誉为葡萄牙哥特艺术的明珠。

航海者恩里克王子 

  • Related Posts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中葡国际博士联合办学项目年会召开  2015年12月12日下…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中资企业为何青睐葡萄牙?    葡萄牙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